经济日报:当歌声成为GDP

经济日报:当歌声成为GDP

hydea0 2025-07-20 装修趣闻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这个夏天,越来越多演唱会开唱。当荧光棒的海洋随着乐声掀起阵阵波浪,当万人大合唱的声浪如山呼海啸直抵耳畔……在那一刻,无论是追忆炽热青春,还是感受音乐魅力,情绪会穿透整个场馆,直直打入每个人胸口。

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,演唱会的风吹向了更多群体。数据显示,2025年张学友重庆站首场购票观众中,4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49.5%;2024年周华健、刘德华的巡回演唱会上,50岁及以上观演人群占比分别达到20.3%和10.7%。

我们为什么爱看演唱会?有人是因为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,唤起关于某一时刻、某段境遇的回忆和感受;有人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乐队和歌手,体验与其双向奔赴的快乐;有人是喜欢热烈奔放、轻松惬意的氛围感,获得难能可贵的情绪满足……情感驱动让演唱会市场成为文化消费热点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超260亿元,同比增长78.1%,是演出市场中最具吸引力和商业变现潜力的演出种类。

唱歌的人用情,听歌的人走心,很多歌迷散场后仍意犹未尽。在社交媒体上,歌迷除了表达对音乐的赞美,也在热切地讨论“演唱会结束后,哪里还能吃到火锅?”“周边酒店是否还有空房?”“哪里的夜宵好吃”……演唱会的影响力已溢出场馆,带来“乘数效应”。

业界常用“1∶4.8”来描述演唱会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力——每投入1元购买门票,就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.8元,演唱会也因此被喻为“行走的GDP”。当歌声成为GDP,一头连着心潮澎湃的观众,一头连着文旅市场消费活力,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更展现出文化产业的带动力。

“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”已成常态,不少人选择在观演之余再来一场City Walk。当音乐回响融入深夜的餐厅、热闹的商圈、优美的景区,演唱会也就串联起酒店、商场、文旅等多元业态与场景,带动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多个产业发展,既聚人气,也聚财气。

有报告显示,2024年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为64.2%,除演出票房收入外,直接带动观众吃住行等综合消费超过2000亿元。这也说明,当文化体验与商业场景交融、与消费需求碰撞,文化便成为流量入口,为城市增添活力、创造更多发展可能。

给城市注入“即时流量”,演唱会正重塑城市品牌形象。无人机列阵欢迎歌迷、交通上保驾护航、为持票歌迷赠送当地景区门票、餐饮住宿商家和大型商场提供消费优惠……在吸引演唱会、留住消费者这条“赛道”上,各个城市“上新”充满诚意的举措,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游客,也进一步加速了文旅融合,创造更多消费新场景。当然,演唱会不能是“一次性体验”,不同城市也要找到适合自身的演艺经济发展模式,让人们“因一场演唱会恋一座城”,让每一次奔赴都变成“下次还来”的约定。

来一场想唱就唱的放歌,赴一场人山人海的约定,全场合唱时闪耀的手机灯光,已然汇成经济生活的星辰大海。让舞台真正成为情感联结之地,这场经济与文化的协奏曲才能持续唱响。最好的演唱会经济,不只是票房收入,而是让城市发展与人们的情感在歌声中实现同频共振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经济日报:当歌声成为GDP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