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" 何以中国 · 和合共生 "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古文化街启动,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传承新路径的广泛关注。天津,这座兼具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,正以青春之姿,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之间的对话方式,将千年的文化基因注入到新时代的潮流语境中。在这一过程中,天津不仅重塑了城市的文化形象,更在实践层面回应了 " 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 " 的时代命题。
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天津曾拥有大量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厂房。这些厂房在时代更迭中一度沉寂,近年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。比如 " 棉 3 创意街区 "" 巷肆创意产业园 " 等,将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青年文化地标,既保留了工业遗迹的 " 老灵魂 ",又注入了潮流文化这个 " 新元素 ",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搭建了 " 新载体 "。老厂房变身,正是天津推动文化传承 " 年轻化 " 的一个缩影。
与此同时,天津的非遗传承和文化体验也成为青年人乐园。比如,在 " 天美艺术街区 ",各类非遗体验项目如火如荼开展,吸引了大量青年参与。天津民间美术品 " 泥人张 ",通过工艺与现代元素的结合,形成了各类生动有趣的泥人形象,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。天津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古代书画作品,构建了沉浸式宋画艺术展区。这一个个充满新意的尝试,既让 " 老手艺 " 找到了 " 新观众 ",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,更打破了传统展览的静态模式,以更具情感共鸣的方式,让文物 " 活起来 ",让历史 " 被听见 "。
天津文化传承的青春表达,离不开 " 技术赋能、场景再造、叙事重构、情感共鸣 " 四大路径的协同发力。在技术赋能方面,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,让传统文化从可看走向可感、可玩;在场景再造方面,城市空间的再利用与文化空间的重构,为青年提供了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入口;在叙事重构方面,通过青年语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讲述,使历史不再是高冷的知识,而是可亲可感的生活内容;在情感共鸣方面,通过沉浸式、互动式的文化体验,增强青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。
这种文化传承的新模式,不仅体现了天津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勇气,也契合了总书记关于 "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 " 的重要论述。毕竟,文化传承不应只在博物馆里,更应在生活中的延续。天津的实践正是将传统文化从馆藏中请出来,融入青年的生活节奏与价值追求之中,让文化在被使用中实现真正的传承。
文化自信,归根结底是青年的自信。天津以青年语态重塑文化传承方式,不仅是在回应时代之问,更是在探索 " 何以中国 " 的文化答案。传统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遗产,而是可以不断被激活、被再造的生命体;青年也不是传统文化的 " 旁观者 ",而是文化传承的 " 主角 "。当 " 老灵魂 " 遇上 " 新载体 ",文化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,也有了在新时代继续流淌的可能。
天津的探索,为 " 何以中国 " 的文化命题,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城市样本。它让我们看到,在青年与传统之间,有着更多共鸣;在坚守与创新之间,也有融合的智慧。文化传承的未来,属于那些既能读懂历史,又能书写未来的年轻人。而天津,正在用青春的方式,为他们搭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(陆道一)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何以中国|中青网评:用青春的方式,搭建青年文化传承的桥梁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